Unexpected ,不單單指創造者所給予的驚喜,而是讓我們,作為發現者,撇開對世界的預設,帶著好奇心,穿上一件未曾嘗試過的衣服,亦或是去找到身邊的“地洞”。

 

 

 

 

HOPE的辦公室,藏在一個工業廠房裡。

 

加入HOPE之前,Frida在AcneStudios任職長達13年。 2015年秋,HOPE的創辦人Ann Ringstrand和 Stefan Söderber退居二線,把品牌的全權交付給了Frida。她的到來給HOPE帶了和換血般的重塑。捷報連連,去年,HOPE團隊拿下了ELLESweden 年度設計師大獎(Designerof the Year)。

 

 

 

 

 

 

2017年,Frida為HOPE創立了一個新的系統:每件衣服都同時標上了男女的碼號,這代表,HOPE的衣服抹消了對於性別的概念。每一件衣服,是為每個人設計的,它們的目的地對於設計師來講是未知,但對消費者來講,是對自身展開的探索。

 

 

 

Q: 對於你而言,生活純粹的關鍵是什麼?

A: 對我來說,質量很好的並且可以不會過時的衣物才是精華。很多衣服我都已經穿了很多年了——我會在適合自我風格的衣物上加做一些改變,加一點小細節。我個人很喜歡佩戴一些首飾來為簡單的造型增添色彩。

 

Q:你怎麼看待“less is more”的理念?

A:我不想自己的生活被買買買所佔據,我寧願多多關注身邊的人或者花些錢和家人朋友一起開心一下。所以我購買的少量東西就會變得很有意義:買的越少我越挑。 “少即是多”這個概念中的“多”對我來說是我所擁有的東西會有更“多”重要性更“多”價值。

 

 

 

 

 

Q:不論是著裝還是生活。你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A:我肯定會有意識很謹慎地做選擇。我經常會問自己:這個東西會讓我看起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是真的需要還是已經有類似的東西了?我會經常使用它嗎?而且我會試著不去購買只能在特定場合使用一次的東西;比起那些只能穿一晚上的晚宴裙,我更喜歡把錢花在可以每天穿的外套上。

 

Q:今年的to do list裡,有哪項令你特別期待?

A:工作上,我期待著將我們“後性別”的理念推到一個新的高度;生活上,我希望能更加註重自己的可持續的行動與選擇。

 

 

 

 

☞ less 新品 | 點擊立即前往

 

 

 

 

 

 

 

 

Burrow意為地洞。

 

布魯克林Dumbo區傑伊街上有一整排的紅磚工業廠房,68號在街區正中間,哪怕有門牌號鑲在大門上方,一不留心還是容易錯過。 Ayako的甜品店在大門背後的最深處,那可真像個地洞,照不進一點陽光。

 

 

 

 

不曾想,裡面又是另一番景象。惟妙惟肖的人像畫在餅乾上,煎蛋起司蛋糕,手指餅乾,仙人掌馬卡龍,抹布可麗餅……一種童稚的天真浪漫被小小的糕點無限放大了。

 

 

 

 

 

 

 

 

Ayako來紐約有16個年頭了。 Burrow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雜誌和品牌的請求接踵而至。關於Burrow甜品的介紹鋪天蓋地地在社交媒體相傳,但依然鮮少能看到她本人的出鏡。她總說自己太過害羞,只有躲在廚房後面才是最舒服的。

 

 

 

 

 

不久前,攝影師kimisa在工作室舉辦了一個披薩派對,來客自己帶材料做披薩。當天,Ayako發去消息“真抱歉我去不了,但我有一份驚喜給你,快來取。” 捧回一個扁方盒,裡面是做成披薩一樣的巧克力派! “披薩”上的“火腿”是黑巧克力和堅果,“起司”是白巧克力,還有糖果做成的洋蔥和橄欖。那是當晚最受歡迎的“披薩”了。

 

 

 

 

Q: Burrow的選址太特別了,出人意料地藏在紅磚廠房深處。你為什麼選擇這個位置?

A: 其實我是偶然選擇的那個地方。 2011年時,我在找一個可以讓我安安心心烘培和做甜品的、帶廚房的工作室,最初沒想過把它變成一家店。我工作的時候總喜歡把窗簾緊閉,因為我很害羞不想讓別人來打擾。一年之後我的合作夥伴以及朋友才幫我把這個空間轉換成了一家零售店。正是那個和我來紐約一起求學的朋友幫我把緊閉的窗簾最終扯開了。

 

Q:私底下著裝的選擇標準?

A: 在做選擇的時候我會很挑剔。會喜歡棉質、鬆軟以及大地色系的衣服。

 

 

 

 

陶藝家黑田泰藏曾經形容自己轉著拉胚機的時候能感覺到宇宙。在打發奶油時的Ayako可能也看到了同一番景象吧。

 

 

 

 

☞ less 新品 | 點擊立即前往

 

 

Special Thanks

Photographer:kimisa h

Producer:Olivia Jun

Line producer:Yumi Komatsu

Make up:Tomomi Sano, Regina Törnwall

Stylist:Lisa Sato

co-writerskimisa h, 歐陽丹